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刑事政策
Criminal Policy 
開課學期
104-2 
授課對象
法律學院  法律學系  
授課教師
謝煜偉 
課號
LAW3230 
課程識別碼
A01 342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法1506 
備註
總人數上限:8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42LAW3230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雖名為刑事政策(Kriminalpolitik),然而,卻非以討論「為了有效對抗犯罪所應採取之政策」為主題。這種傳統的看法其實仍延續了李斯特(Franz von Liszt)的定義,他認為所謂刑事政策係指國家於對抗犯罪時使用刑罰及相類制裁手段的諸種原則體系,不過這種看法最大的問題在於欠缺反身性的思考。犯罪現象除了包括犯罪概念的析出與犯罪行為的辨識之外,也包含了「社會如何對應犯罪」(犯罪對應),對應策略的選擇,相當程度反映了當下社會如何定義犯罪,如何認識犯罪,並且如何「對抗」「犯罪」。本課程毋寧說是從跨越了(作為事實學的)犯罪學、(作為規範學的)刑事法學、以及政策學三方領域,提供對「刑事學(Sciences Penales)」的基本圖像。
縱然學說上往往不去精確區分犯罪學、刑事政策、刑事學三者的不同,不過仔細而言,狹義的犯罪學通常在探討犯罪原因論,而廣義的犯罪學則是將視角拉高到犯罪對應的諸種制度與策略選擇。在這個脈絡下,才比較接近刑事學之意涵。而本課程屬於2學分的選修課,授課時數有限,無法針對犯罪原因論做詳盡的介紹,只能將重心放置在犯罪現象以及犯罪對應策略的分析與反省。但無論如何,本課程的中心主旨在於能讓修課同學對於刑法、刑事訴訟法以外的刑事制度能有更深入的認識,並且能夠進一步針對現況提出反省與批判。
至於詳細的課程內容,請參閱各週進度表。 

課程目標
能夠讓修課同學更清楚知道台灣刑事制度的過去及現在,然後展望未來。並且希望能培養具有刑事學思維的法律人,從刑事學的角度思考法律適用的侷限以及法律制度背後所可能潛藏的後續效應。將刑罰謙抑性原則從空洞的口號轉化為富有刑事學觀點的實踐脈絡。 
課程要求
1. 本課程以講課為主,授課教師會自行準備投影片,無翻轉之虞,修課同學毋須事先準備。
2. 當然,相關講授到一段落,將會適時指定進階閱讀教材,充分閱讀這些教材將有助於期末考的準備。
3. 原則上不點名,但上課會隨機請同學回答問題。
4. 評分方式:期末考90% 平常上課表現1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無 
參考書目
1. 失控的懲罰
2. 控制的文化
3. 懲罰與現代社會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3  導論:三位一體的刑事學
刑事實體法、刑事程序法、犯罪原因論與刑事政策學之交錯共生 
第2週
3/01  刑事學導論:犯罪現象與刑事制度
犯罪實體、犯罪現象、犯罪概念、犯罪對應策略 
第3週
3/08  (赴日出差,停課一次) 
第4週
3/15  當代犯罪對應策略的諸相與概觀:兩極分化的刑事政策
從犯罪預防、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執行四個角度觀察 
第5週
3/22  犯罪情勢論(一):總論-犯罪統計與犯罪黑數、治安水準的指標、現今台灣的犯罪情勢分析 
第6週
3/29  犯罪情勢論(二):日治時期的台灣犯罪情勢調查與刑事司法政策 
第7週
4/05  清明節放假 
第8週
4/12  犯罪原因論(一):犯罪學的誕生 
第9週
4/19  犯罪原因論(二):犯罪學理論的展開與新動向 
第10週
4/26  犯罪預防策略:環境犯罪學、監視理論及其運用 
第11週
5/03  刑事立法政策論:前置化、重刑化立法之反省 
第12週
5/10  刑事司法政策論:轉向措施、刑事審判程序的變革、量刑程序、問題解決型法庭導入可能性、司法福祉學 
第13週
5/17  刑事處遇論(一):設施內處遇、監獄改革 
第14週
5/24  刑事處遇論(二):自由刑替代方案、社會內處遇(抑或社會內監視?)總論 
第15週
5/31  刑事處遇論(三):社會內處遇各論 
第16週
6/07  另有公務,停課一次 
第17週
6/14  刑事處遇論(四):刑事政策的未來課題